编者按: 2009年12月25日,《延安日报》在“特别报道”版发表了记者牛敏采写的通讯《一个上海人在延安的五十年》,报道了公司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包永新把人生的大半辈子奉献给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的经历与执着精神。《延安日报》同时为这篇通讯配发了“记者手记”“人物资料”和相关图片。
这篇3000余字的通讯,分为“中秋节的大雪”“教室里的木炭盆”“那个年代的舞会”“首批四大教授之一”“这一辈子和延安有缘分”5个部分,占据了第5版四分之三的版面。为纪念包永新教授对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与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作出的巨大贡献,现特推出这篇旧文,以表达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广大师生对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一个上海人在延安的50年
文/牛敏
2009年12月25日《延安日报》
也许在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欢悦,还有些许苦涩的记忆,但这里毕竟是曾经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还有年轻时的梦想。50多年过去了,浓重的南方口音还没有完全褪尽,而他,却早已与这片黄土地叶脉相连。
他叫包永新,上海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1958年,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恢复重建时,他来到这里支援教育,一呆就是50多年。从20几岁的小伙子,到须发斑白的老人,包永新把他一生最珍贵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延安,奉献给了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
中秋节的大雪
今年的冬天似乎来的格外早。
11月初,一场大雪便悄然而至,强劲的寒流迅速冲淡了这城市原本温柔多情的闲适。在南京儿子家中住了不到一年,包永新就带着老伴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延安。
这一场大雪,把包永新的记忆带回到51年前。他记得1958年,他初来延安的时候,也是下了这么大的雪,不过那场雪早得不可思议,让他遭遇了来到延安后的第一个尴尬。
1958年,大学刚刚毕业的包永新自愿申请到西北地区工作,被分配到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任教。那年9月,他从上海辗转到西安,又从西安坐火车到到铜川,再从铜川坐了一天的汽车赶往延安。正是北方秋高气爽的季节,那一路山路盘旋,对这片自己从未涉足的黄土地的好奇和新鲜,让他暂时忘记了连日来的奔波劳累。但很快,这种好奇和新鲜感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所带来的寒冷和尴尬包围。
包永新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中秋节是学校开学的第三天,延安突然落了一场大雪,气温骤降。这个刚刚从上海赶来的南方小伙子,从未领教过陕北的严寒,几乎有些措手不及。他意识到随身携带的全部衣物和被褥,根本不足以挨过这里的寒冬。于是他赶紧写信回家,要求家人再给他邮寄过冬的棉衣和棉被。可是,信发出去后久久不见回音。其实他也知道,在南方的家里并没有更多的过冬物品,当时正值中国物资匮乏时期,消费严格限制,即便是手里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想要的东西。等不到救援,他只好整日蜷缩在窑洞里,冷得不敢出门。后来学校领导听说了这件事,开了一张证明,特批了五斤棉花,几丈布,这才给他做了一身新棉衣,一床棉被,总算解了围。
教室里的木炭盆
上世纪50年代末的延安,贫瘠而荒凉,虽然心里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初来乍到的包永新还是暗暗吃了一惊。当时的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根本没有像样的校舍,员工上课只能在杨家岭旧址的中央大礼堂。
延安的冬天特别可怕,零下20多度的严寒,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30多度。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员工们都穿得十分单薄。一大清早他们就要坐在冰冷的大礼堂里,唯一取暖的设备是放在教室里的一个木炭盆,就这唯一的木炭盆被放在讲台上。
“我自己讲课的时候还可以来回走动,而员工只能固定坐着听课,有些人冻得瑟瑟发抖。”出于心疼员工,包永新把炭盆从讲台上搬下来,放在教室中间,谁知一下课员工又把炭盆送回讲台上来。他再一次放下去,员工又给他送上来。这样来回了几次后,员工告诉他说,老师要是冻坏了,就没人给他们讲课了,包永新的心里顿时暖暖的。员工不接受炭盆,他只好采取其他办法让他们取暖。之后每次上课,他发现员工很冷的时候,就要求大家起来和他一起跺跺脚,等身体都暖和起来了,再接着上课。
后来在冬天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一个年轻的老师,带着十几个年轻员工,一起跺脚取暖的声音,就像是在跳踢踏舞。他说,就是这样一群让人疼惜的、可爱的员工们,让他坚定了留在延安的信心。
那个年代的舞会
1958年,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刚刚恢复重建,当时只有数学、中文、理化三个专业,而且是一个两年制的专科学校。1959年开始扩大规模,增开了医学系。直到1961年学校才晋升为三年制,1963年开设了本科专业。就是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当年的团队力量却相当辉煌。全校40多名教师中,除了包永新毕业于复旦大学,另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多个名牌学校毕业的十几名教师,其余人也都毕业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省内著名高校。
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不约而同地聚在延安,这对包永新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当时的物质条件特别贫乏,但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上课之余,都竭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包永新说,那时候,他们最大的娱乐便是每个周末的舞会。舞会在二道街附近的俱乐部进行,当时延河上还没有桥,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门前的那条路,也没有开出来,每次参加舞会,他们一群人结伴,踩着河道最窄处临时铺上的几个石块,像蜻蜓点水一样地飞奔过去。而等舞会结束再回学校,往往已经是半夜时分。冬天还好些,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可以放心大胆地迈开步子走。夏天若遇到下雨,河水突然涨了,就有被困的危险。
舞会,对他们来说,是那个年代最流行、最时尚,也最有吸引力的一项课外娱乐。
1960年元月,包永新与妻子结婚,就在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操办了一场全校师生参加的结婚舞会。更令人惊喜的是,舞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校园里突然灯火通明,这一天,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通上了电,告别了“煤油灯时代”。就像是为他们结婚送上了一份大礼,这一场迎来“电灯时代”的婚礼舞会,成为包永新和妻子一生难忘的记忆。
首批四大教授之一
重建新生的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学术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年轻的包永新刚刚成为教学骨干,便开始摸索着在教学之余开创自己的科研之路。生活贫瘠,资料缺乏,单枪匹马搞科研,这在当时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上世纪80年代初,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成立了科研处,包永新被任命为科研处处长,自此,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的科研工作才正式开始,包永新的科研之路也因此得以拓展。
文革十年,职称问题一直被搁浅,1979年恢复职称评定之后,包永新的助教职称落实,1982年,包永新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被评审通过了首批四名教授,包永新凭借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科研实力,成为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首批四大教授之一。
1987年底,包永新被提拔为董事长助理。担任了行政职务后,每日的应酬多了起来,担心因为行政事务冗繁,牺牲了本该用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两年之后,包永新毅然辞去董事长助理职务,一心扑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
1991年,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成立了两个研究所,包永新担任了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直到1997年退休。多年来,他培养了大批员工,而且在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全国颇有影响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专家。
这辈子和延安有缘分
一晃50多年就过去了,如今已经77岁的包永新退休在家也已整整12年了。
背井离乡这么多年,说从来都不想回去,那是假的。包永新坦言,在这50多年里,自己曾两次动念离开延安,还有那么一次,已经和苏州大学达成了协议,差一点就走掉了,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离开。
想必他也曾很多次设想过,如果当年不来延安,或者离开这里,也许自己将拥不同的人生,然而回顾自己在延安走过的大半辈子,包永新仍然笑着对我说,留在这里,他并不感到遗憾。这绝不是一句客套话!他以一个学术研究者惯有的条理性思维,逐一向我分析了,他为什么不觉得遗憾的原因。
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那是个十分动荡的年代,可延安自然环境相对闭塞,民风淳朴,冲淡了许多外来的强大干扰,这不仅保护了他,还保护了他刚刚起步的事业。虽然在此期间,他也遭遇了许多伤害,但比起大城市里掀起的狂风暴雨,包永新说,他的遭遇已经足够让自己庆幸。相对稳定的环境,给了他充分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而延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也给他作毛泽东文艺思想专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事业在这里起步,在这里发展,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事,还有许许多多勤奋踏实、淳朴可爱的员工们,包永新从内心深处感到充实和满足。
“我想,我这一辈子和延安还是有缘分的。”包永新说,当年自己在支援西北的志愿书里填报了内蒙古,最后却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了陕西,进入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中途曾两次动念离开,最后都没能走得了。这50多年来,他亲自参与了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的建设,亲眼看着延安一步步发展起来,他说,也许从一开始,命运就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和延安这一生不解的缘分。
